何为黔?何为台?
黔就是贵州的简称。
正如同上海的简称是沪和申一样,贵州也有两个简称,为黔,一为贵。云贵高原的统称,就采用了贵的简称。但是对于大多数贵州人来说,问到贵州的简称时,他们都会说是黔关于贵州的山山水水和人文地理景观,有许许多多的话可以说。270万字整整5大卷的《贵州通史》,都不能把关于贵州的话题说完。我这里强调的,只是外人所知不详的几点。贵州这块山地,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并繁行生息、了。贵州建省,是在1413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虽然建省不过600年,但在中国的版图上,贵州是第13个省级建制。而贵州人酿酒的历史,却已有3000多年了。
1994年4月,今天的仁怀市所在地中枢镇的老乡,在镇东郊东门河岸岩壁上修建云仙寺时,在一个当地人称之为菜芝洞的溶洞中,挖出来一组陶制的酒尊、酒壶、酒杯、酒器。经专家考证,这是商周时期古人类使用的陶器。中枢镇离开茅台镇只有9公里。这一组酒器的开掘,不但证明了早在3000年前的商周时代,贵州的祖先就会酿酒;同时也证明了茅台镇周围产酒的历史之长。
那么贵州地方为何会如此地钟情于酒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贵州的气候了。
说及贵州的天气,世人皆知的“天无三日晴”是民间最为形象的概括了。
所谓天无三日晴,就是多雾多雨,空气潮湿。生活在湿度大的山地环境中,人的身体本能地就会思念酒,想喝酒。我是不会喝酒的,去贵州插队落户之前,就是喝上一口啤酒也要脸红半天,半杯啤酒下肚,不但脸要红,连手臂、腿脚上都会泛红。可是,在乡间劳动,待在风寒雨冷的水田里敷田埂、铲田埂,走在溜滑的弯弯拐拐的小路上迎着风雨干农活,回到茅草屋里,情不自禁地就会像老乡一样,要烤火,要想喝上一口酒。上一节中我提到,贵州省有800多家酒厂,全省80多个县市,平均一个县差不多有10家酒厂了。这情形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老百姓渴念酒,离不开酒。清代诗人张国华写下的座茅台旧有声,糟丘无数结为邻。”就是最为形象的写照。想象一下,这是清朝道光初年,山水如此遥远的茅台村上酿酒的糟丘一座接着一座,酒作坊里该是何等热闹的景象。时至今日,茅台酒的产量达到2万吨,其中贵州省,一年中消费的茅台酒,突破1000多吨,比起社交活动更为频繁的比京、天津、广州、香港、上海要多出好大数字。其实也同贵州特有的气候条件有关。
台,指的就是茅台。茅台镇产的多种白酒,都喜欢用这个“台”字。比如台良窖酒,台渡窖酒。那么,这里的人们为啥喜欢这个台字呢?
初次来到茅台镇的客人,都会觉得这座酒城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高山,茂盛的植被从赤水河岸边一直顺着坡势铺满到山巅。静下心来,尤其是得到热情的茅台人的指点,就会看到,整个茅台镇后面是花木繁茂的山岭,当地人会告诉你,这叫寒婆岭。茅台这地方,古时候曾被称做马桑湾、四方井、烧炭坳多种名字。
这里原本是名副其实的高原峡谷,我第一次去茅台回到贵阳,就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给它起名叫茅台峡谷,并且写进了书稿中导到好多贵州人的认可。只因这一片峡谷地带平均海拔只有410米,明显地低于贵州平均100米的海拔,故而形成了茅台峡谷独特的小气候。后面我会详细分析,这种高原峡谷独有的小气候对于酿造美酒的作用。因其地势低而潮润,平顺的坡地上喜欢长种秆子壮、叶片秀、开白花的茅草,靠天吃饭的老百姓,就叫这里为茅草村。酒坊的增多,酒客生意人的来来往往,随着时光推移,茅草村里居住的村民越来越多,茅草却日益减少。到了元末明初,居住在茅草村里的仡佬族先民,顽固地保存了一片平顺的台地,用以祭祀他们尊崇的祖宗。这一块台地只在举行祭祀仪式时才有人走进,平时少有人进去践踏,依然长满了密密簇簇的茅草。周围团转的人们又改称茅草村为茅草台村。茅草台村
四个字称呼起来不顺嘴,四乡八赛的人们叫着叫着,就简称为茅台村。茅台茅台,就一直沿用了下来。朝中叶,当时的官员曾认为茅台之名不雅,行文改名为益商镇。赤水河道疏通了,四川的盐巴经茅台运进贵州,想想,全省三分之二地区老百姓的食盐通过这里运往各地,茅台村怎么会不热闹?改名“益商镇”应该说也算有几分道理。益商镇简称益镇,所以到了茅台,还有老人会告诉你,这里曾被称作益镇。但是,世代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老百姓不喜欢这个文拖拖的益镇之名,他们喜欢按照自古以来的习惯,仍旧称这
块故地为茅台村。清政府无奈,只得依顺老百姓的心愿,恢复了原先的茅台村名。
到了民国19年(1930年)实行新县制时,茅台事实上已经成为黔北土地上的一个大集镇,于是就正式把茅台村更改为茅台镇。
1981年以来,茅台镇又有了飞速的发展。1990年,国家建设部已把它列为全国的12个重点集镇之一。现在,它已经是座拥有87.2平方公里土地,人口6万多的酒城。初来年到的客人,都以为它就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年轻的城市。
简略地解读了何为黔?何为台?有一个结论可以得出来了,那就是“黔台酒”是一个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