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千百年酿酒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茅台镇独享“中国第一酒镇”之美誉,当属实至名归。
史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命唐蒙出使南越,得茅台一带所产枸酱酒。蒙饮之,觉甘洌醇香,遂奉归长安。帝饮,赞“甘美之”。这也是茅台镇酿酒历史的最初记载,距今2145年。
茅台镇地处贵州高原西北部较低点的盆地,群山环伺,一水中流,地势险要。海拔仅440米,远离高原气流,云雾密集,雨量丰沛,夏日高温湿热持续时间较长。赤水河水质清冽,素有“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而东下”的赞誉。这种特殊气候、水质、土壤条件,对于酒料的发酵和熟化非常有利,同时也部分地对酒中香气成分及微生物的产生、精化、增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这些外界无法复制的先天因素,茅台镇方有“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之说,酿酒活动才会千百年长盛不衰。
茅台镇接壤川南,自古就是川黔物资和往来商旅汇聚流转的重要口岸。清人诗云“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定格了彼时的市井繁华。倚重如此优越的上天赋予,酿酒,自然成为茅台镇独有的民生风貌,成为这个地方休养生息的重要构成。据《旧遵义府志》记载:茅台烧坊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这份记载实在不禁让人遥想当年茅台景况之盛,尚处于清朝道光年间的茅台镇酿酒行业,该是何等的蔚然气象!寥寥数语,可见一斑。而“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的入神描写,更是刻画了一个氤氲迷人的快意所在。
酿酒活动,已然成为了茅台镇的一种民生常态,关乎衣食住行,关乎家道兴衰,关乎技艺传承,关乎时运兴替······众多挥汗如雨的先辈,在这个黔北高原的深山峡谷中,在一条潇潇东去的赤水河畔,在年复一年的号子声里,不经意间竟创造了能让茅台这个弹丸之地日后名震天下的先决条件,奠定了能让后世子孙常年荫宥的财富基础。
崇山峻岭之间的茅台镇,注定要成为浓墨重彩地书写中国酒文化的传奇之地。
在此之前,公元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岁),一些影响了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事件相继发生。是年,在大洋彼岸,美利坚合众国宣告成立,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在欧洲大陆,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序幕并发表了著名的《人权宣言》。茫茫世界,自有划时代的大事情上演,那是以天下为背景的波澜壮阔的开辟之举;芸芸众生,也自然就有柴米油盐的事情发生,那是以家庭家族的兴衰荣辱为背景的顺时之举。家,天下,从来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正是这一年,一个并不起眼的家族酿酒作坊在茅台镇创立。
垒起这个酒坊第一块基石的人,名叫余凤健,时年二十岁。
据黔台酒当今传人余沧鳌对多年前曾熟读过的一本家谱的回忆:及己酉,凤健弱冠,为营生,于桃竹湾立酒坊,募长工十二,酿白水曲。循时而作,酒正,乡人许之(即认同、赞许之意)······这一年是公元1789年,大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岁。家谱中提到的“凤健”,即当今黔台酒掌门人余沧鳌曾祖父的曾祖父余凤健,是为黔台酒开山鼻祖;桃竹湾,即现在茅台镇上坪村桃竹湾村民组一带;所谓“白水曲”,即当今黔台酒之前身,时称白水曲。
余凤健,生于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1789年创立白水曲酒坊,时年二十。乾隆三十八年娶川人张氏为妻,次年(1792年)生长子,名思瑚。
据家谱载:健幼习诗书,天资颇厚,耕读为业。纵日常琐事,其处置之法亦每有过人之处。及至身许酒务,更显禀赋异于常人。所酿曲酒,人皆奉赞。历三十余年,家资广积,遂成望族。
所有关于这份家谱的记载,只能凭借余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家训和后人的深刻记忆,点滴汇聚而成。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与白水曲相关的记载被付之一炬,酿酒作坊亦遭捣毁,酒坊第六代传人余吉炘以“酿私酒”的罪名饱经批斗几至身死。所幸,有两样至关重要的东西,历经劫难却最终得以保存:一是勾兑配方和制曲配方,二是家传老酒。关于此事,后面的章节会适时提及。
至1826年(清道光五年),历经三十七个春秋,余凤健将家业尽数付与32岁的余思瑚,由其经营掌管。57岁的酒坊肇始人余凤健得以安享晚年,由此开始潜心编写《余氏家训》。“倾一生,为一事”、“开坛如面祖辈,酿酒莫负神灵”等句,皆出自该家训。此时,从小耳濡目染的余思瑚对白水曲生产工艺早已烂熟于心,酒坊经营日见兴旺,余氏家族也门庭渐盛。清道光十六年,余凤健病故,享年66岁。此时,余家已然成为乡里望族。后人传说,当时余家的土地“立于屋前,远处目所能及之地,尽为余氏所有”。说法虽然夸张,而家道之富足,亦能略见其状。
经数十年历练,更有对茅台民间千百年生产技术的严格遵循,白水曲的生产工艺日臻完善。当今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模本,无疑来自于无数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后人理论层面的提升和科技层面的淬炼,完善和丰富了当今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的酱香型白酒的理论体系。而前人的孜孜探索和不倦追寻,为后来的从业者提供了丰饶的沃土,打开了一道道通江达海的财富之门。
白水曲酒坊自余凤健传与余思瑚,余思瑚传与余正信,余正信传与余朝龙,自乾隆五十四年起,已先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六朝113年共四代传人。
其间钩沉,不复赘述。
自第五代传人余廷光起,白水曲酒坊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关口。
余廷光于1912年接任白水曲酒坊第五代掌门,时年18岁。彼时,茅台镇上有一何姓人家,亦是酿酒门第(酒坊旧址即位于当今黔台酒厂渡口原始车间所在地),有祖传制曲及勾兑秘方,所酿之酒在业界也颇负盛名。其秘方依祖制传男不传女。何家五代单传,到何汉卿一代,膝下无子,承业无望,遂将秘方传与独女何莲贞。
何莲贞即余廷光之妻、现任掌门人余沧鳌之祖母。
1911年,余廷光入赘何家为婿,同时经营桃竹湾及渡口何家两份基业。并于次年重新修葺扩建何家酒坊,率众于岩石之中,历时整整一年,仅凭手工人力,一钎一锤艰难开凿了三口天然窖池和部分酒库,至今尚存!
由此,两个酿酒世家基于姻缘缔合,将工艺和秘方与彼此的人生紧紧相连!白水曲由于工艺与秘方的完美联姻,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将制曲和勾兑秘方与白水曲酿造工艺有机融会贯通并从此形成了当今黔台酒稳定的酒体风格。
清末民初到之后的二三十年,兵荒马乱、民生凋敝之际,酒坊的生产时断时续。由于时局险恶,世道艰难,余廷光为避乱世,设法将上百坛白酒埋于渡口车间地下以求存续。一定程度上,正是这深埋地下的上百坛老酒,成就了日后的黔台。
自余廷光主业之际,正赶上了国家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时代。满清逊帝溥仪退位,辛亥革命爆发,随后是新文化运动、军阀割据、抗日战争等等一系列关系民族未来的历史转折期。时局动荡不安,民生自显艰难。一个家族的命运放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多是家道中落,风雨飘摇。越到后来,白水曲酒坊越是举步维艰、日见式微。最后,酒坊难以为继,几近废弃。断壁残垣,只付于苍烟落照,了无生气。到第六代传人余吉炘接手,多数时间处于关停状态,只有桃竹湾酒坊在条件允许的年头勉强能薪火相传。
余廷光,字发顺,生于1894年,故于1983年,寿终于89岁高龄。白水曲第五代传人,当今黔台酒风格体系的奠基者。
此前1957年,三年自然灾害前夕,酒坊彻底停产;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1968年,余吉炘被打为“走资派”,以“酿私酒”罪名批斗,余氏家族被抄家,所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记载毁于一旦,而制曲和勾兑秘方因藏于神龛上毛主席画像背后得以逃过一劫;
1976年文革结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改革开放;
其间,1977年,第六代传人余吉炘因故逝世,早于其父余廷光6年。
历史终于到了1984年,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到处生机勃勃。经历十年浩劫的神州大地,迫切地需要重获新生。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涌动大江南北,白水曲将翻开她新的一页。
是年,当今黔台酒厂法人代表、白水曲第七代传人余沧鳌在茅台镇观音寺长征路原渡口酒坊旧址上重建酒厂,并于同年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黔台”商标沿用至今。从此,“白水曲”名称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黔台酒”。
重建酒厂之前,余沧鳌在其祖父余廷光生前密嘱中获知,渡口酒坊旧址土层之下的岩石窖池和已用泥土封闭起来的岩石酒库中,尚存有多年前掩埋下来的上百坛老酒,权当祖上留下来的遗产,重见天日之时,必有大用。
因此,重建之初,余沧鳌未露声色,妥善处理了重建与暂时继续保全老酒的矛盾。待到重建完成并投产之后,才在几个最可信任的过去白水曲酒坊元老级师傅的帮助下,将沉睡地下多年的109坛老酒悉数转运,妥善安放于修葺后的酒库之中。
众所周知,酱香白酒存放时间的长短和酿造工艺直接决定了酒的品味等级。黔台酒厂自其前身白水曲酒坊创立到现在,一直采用纯粮手工酿造,严格地恪守古老而复杂的原生态传世酱香工艺。正是凭借先辈于乱世之中遗留的馈赠,更是凭借对真正酱香工艺的传承与尊重,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与负责,当今的黔台酒已经获得她应有的生命空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黔台酒还会有更加广阔的天地与舞台。
——文章转载自黔台酒微信公众号